第(2/3)页 “紫花蜡底”自明代开始风靡至今,但由于气候变化等各方面原因,材料基本到清中期后处于濒危品种,清晚期就已经取材乏术,所以现在看到一把近乎绝种的‘湘妃竹’老扇骨,林剑能不震惊吗! “捡着了捡着了~”要不是还在外面,他能开怀大笑两分钟,去掉了扇面,再好好清理一下,单凭这把扇骨,拿出去都能换一辆1.5t的奔驰c,等等,现在的奔驰还算有节操,几年后他们就不知道节操为何物了。 正琢磨着如何把这扇子弄到手呢,大姐拎着一个包袱回来,笑着道,“让你久等了~” 林剑摆摆手,再次打开折扇扇了扇,眼睛盯着包裹,寻宝鼠没什么反应,就知道没什么可期待的了。 不过他还是装出一副准备欣赏的架势,看着大姐慢条斯理的解开包裹,最终露出一件儿瓷器,这是一只很普通的梅瓶。 当然,这个普通,只是说这种器型很常见,毕竟梅瓶号称瓷器中的第一造型,是瓷器中的皇帝。 有皇帝肯定有皇后,就像余乾老师那个‘相声皇后’的称号一样,而在瓷器中,玉壶春就是瓷器中的皇后。 梅瓶最早的用途是贮酒器,口小易于封闭,酒味不易散发。 很多出土文物,比面刻着的字,都被证明曾经储藏过酒,由此可以验证这一点。 至于梅瓶这个名字的来由,市面上流传着两个版本,一是许之衡在《饮流斋说瓷》说:梅瓶口径之小,仅与梅枝瘦骨相称,故名梅瓶。 还有一种说法是梅瓶口小,仅能插下一枝梅花,所以叫梅瓶。 当然不管哪一种解释都一样,反正这个名字已经固定下来了,没有改的必要,当然,梅瓶还有一个名字叫经瓶,这与宋代的讲筵制度有关,所谓讲筵,就是选择一名德高望重、学识渊博的人给皇帝讲课。 皇帝虽贵为天子,也不是什么都懂,也需要学习,无非就是四书五经之类,所以讲筵也叫讲经。 既然是皇帝嘛,做什么都得讲究个格调排场,讲筵也不例外,通常的排场都很大,结束之后皇帝要招待讲学之人和陪学之人,就是设宴招待,古代可没有上班不能喝酒的规定,所谓无酒不成席,宴席必须要有酒作为陪衬,当时装酒的瓶,就叫经瓶,器形与梅瓶相似,所以梅瓶在宋代叫经瓶。 而宋元时期正是梅瓶发展的黄金时代,尤其是宋朝,各个窑口大量烧制梅瓶,与宋并存的西夏和辽,自然要向中原大国看齐,因此也都学习宋人制作梅瓶。 不过虽然各大窑口都有烧制梅瓶,可唯独汝窑中的梅瓶少之又少,目前能够得到验证的传世汝窑梅瓶,可能也就清凉寺汝窑遗址出土了一件汝瓷梅瓶,还是个修复器,除此之外,在全世界各大博物馆,大收藏家和拍卖场上,都不见汝窑梅瓶的踪影。 要知道在柴窑被排除在五大窑之外后,汝瓷可是五大名窑之首,而梅瓶又是瓷器中的皇帝、第一造型,按理说汝窑不可能不烧梅瓶! 当然这也跟汝窑的特点有关,无论是造型还是颜色,既没有前代唐朝梅瓶的大气,也没有后朝元代梅瓶的秀丽,功用性大于观赏性,这可能也是汝窑梅瓶烧造较少的原因。 当然,靖康之耻或许也是另一个原因,金人一通打砸抢,好东西都没了,本来就少,再毁掉一批,再经过上千年的岁月变迁,能够传下来的可不少之又少吗~ 而林剑居然能在一个地摊上看到汝窑的梅瓶,简直是开了天眼! 这毋庸置疑是仿的,不过能想到仿汝窑梅瓶,这造假之人也是脑洞大开。 这件汝窑粉青釉梅瓶,盘口、矮颈、丰肩、鼓腹,下腹部略收,有几分苗条之感,圈足稍微凸出,底部内凹,满釉支烧,三个芝麻支钉痕呈黄白色。 瓶身满布冰裂纹,釉色匀净,釉光晶莹,与清凉寺出土梅瓶不同的是,清凉寺梅瓶是垫烧,这件梅瓶是支钉烧。 第(2/3)页